商鲲跨界教育 教育跨界探求 |
跨界教育
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教育,横跨产业界和企业界。当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因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对大量技术工人的需要,而渐成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后,传统的学徒制沦为学校职业教育的补充。职业教育学校化之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在极短时间内获得“批量信息”,而从“应知”到“应会”再到“知行统一” 的职业能力,则需要在工作场所形成与检验。于是,人们发现,仅仅依靠职业学校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做中学、学中做”才是职业教育"跨界教育”鲜明的表现形式,这使人们对“教学实操教学”“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特征的一根红线,可将其归纳为三大特征:一是企业与学校跨界合作的结构形式和办学格局;二是产业与教育需求整合的功能定位和社会价值;三是共性与个性框架重构的设计方法和逻辑工具。企业与学校联姻的跨界合作,是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结构形式和办学格局。
首先,现代学徒制是“一体两翼”架构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一体”本义指基于“育人目标”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引申为基于“协同发展”的学校与企业关系密切犹如一个整体。“两翼”,宏观看就是“教育界”与“产业界”,微观看就是“学校”与“企业”,就像鸟之两翼,共同推进实施。
其次,现代学徒制是“双向跨界”的职业教育实践机制。职业教育的实践具有天然的“跨界”特征。但职业教育的“跨界”不是“教育界”向“产业界”的“单向跨界”,而是基于育人目标的“双向跨界”。“现代学徒制”是推进“双向跨界”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目前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教育部推进的以院校为牵头试点的“现代学徒制”;二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进的以企业为牵头试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应该说,二者推进试点的立足点不一样,前者针对的是未入职的城乡新增劳动者,后者是为已经在企业就业或者转岗的职工所提供的职业能力提升服务,但二者试点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推进“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双向跨界”。就职业院校来说,与企业开展“招工即招生”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可以使校企合作走向深入,但基于中国企业数量多且以小微企业为主、类型多样、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企业一般是区域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而更多的需要寻求职业院校合作的“中小企业”却难以参与。为了提高企业参与度,一方面要尽可能注重合作企业的典型性,实现校企“招工即招生”的合作;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先期介入积极性不高,职业院校可以在已招学生的基础上与企业联合进行“二次遴选”,以实现与企业“招生即招工”的合作。目前试点的企业多数选择后一种模式。
再其次,现代学徒制是“三方联动”的职业教育运行形式。“三方联动”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政府、企业、学校等“三方联动”,二是学校、企业、家长(学生)等“三方联动”,三是学校、教师、企业等“三方联动”。
|